
從抱石開始,重新編寫身體的使用說明:山陽山陰 Janet、Kobe 的抱石手札╳私人訓練課表公開
策展人Janet與Kobe的跨界旅程:從策展到攀登,四年堅持訓練,重塑身體與生活節奏,「身體如鏡,反映生活態度」。

密藏在台北大安的幽靜茶館!專訪 小慢茶館創辦人謝小曼:從品茗體會「慢」的重要
休息和茶道一樣,都需要花時間投入。小曼老師創辦小慢茶館,向客人分享在茶湯之間呼吸吐納,淨空思緒的心流狀態,每一次泡茶都是反覆找到平衡的一場練習。

在等浪的那一刻,全然地休息:開箱「衝浪生活」咖啡廳 SWELL CO. CAFE ╳ 主理人衝浪地圖
以衝浪生活為主軸的咖啡廳 SWELL CO.,讓城市生活容納了海的氣息,帶給顧客心理切換的放鬆空間,Austin 更分享衝浪地圖,以及衝浪的休息哲學。

跑步教會我在生活裡換氣!跟著黃玠在長跑中進入「心流」 ✕ 6 件跑者必備的選物清單
跑步是一種休息?黃玠認為跑步的本質便是專注當下,焦慮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跑步教會他在生活裡換氣,如同他的歌詞:「心跳加快喘口氣,記得吸吸吐吐吸吸。」

細燉慢熬,煮一鍋名為「療癒」的休息系料理——迪拉的療癒食譜 ╳ 下飯片單公開!
打開迪拉的休日廚房,煮一道身心俱疲時,讓人得到療癒的私房料理——迪拉從料理之療癒,回溯童年的味覺記憶,最後,更推薦最下飯的口袋片單與搭配料理。

以綠意創造生活中的呼吸:探訪植物風格師 Yuty 的山居住所 ╳ 9 件居家植栽推薦
疫情後,養護植物扮演著療癒的角色,成為一種顯學,編輯群來到植物風格師 Yuty 的家,一探她與綠意共存的生活,透過與植物相處,為繁忙的生活按下暫停鍵。

如果時間、空間並不存在?專訪濱田英明《時間の面影》:關於「捕捉原本就存在的風景」
攝影師濱田英明拋出提問:如果時間與空間不存在?並以「面影」為題,捕捉「當下與過去共存」的瞬間,以及原本就存在的風景。或許攝影本身,就是最好的作答過程。

學習貓咪的生活哲學!休息的真諦,就藏在貓的步調裡——Misc 與她的貓貓子子、杉山
人人都應該學習貓咪的生活哲學——不勉強迎合別人,只做自己。一旦保有這樣的心態,不內耗的思考模式自然能帶來放鬆與休息。

紙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還要恆長——專訪德國觀念藝術家 Thomas Demand╳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
Thomas Demand 睽違二十年訪台,透過紙材創作與攝影成像探索真實與記憶的交界,並分享其對紙張工藝的深刻洞見。

不只是節慶,曼谷設計週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引擎——專訪 泰國創意經濟局 副總監 Pichit Virankabutra
創意不只是一門好生意,更可以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產業。透過與 CEA 創意總監專訪,深入瞭解了泰國如何藉由設計引發軟性的城市革命!

談動畫、遊戲到 VR 的內容新革命——專訪 Baobab Studios 共同創辦人 Maureen Fan
「我們相信,成功不在於複製過去的模式,而在於創造新的可能性。」專訪 Baobab 共同創辦人 Maureen,談他們如何在動畫、遊戲市場闖出新的道路。

專訪《三個不結婚的女人》漫畫家日下棗:棋靈王教我漫畫分鏡,驀然回首提醒我夢想與初衷
「我不覺得自己『實現夢想』了」,創作《三個不結婚的女人》的人氣漫畫家日下棗,談漫畫家的養成之路、愛上漫畫的起點,以及追尋夢想的迷惘與思索。

記憶與情份在哪裡,工藝就在哪裡——專訪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總監 張博傑
工藝是透過時間換情感,「物」與「人」透過時間和手藝的接觸,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部分,工藝的價值也因此產生——專注鑲嵌玻璃工藝的張博傑,是這麼相信著。

【汪兆謙專欄】阮劇團從 3 件藝文案例談:去中心化的時代,劇場如何重建「我們」?
這是個重視「我」的時代,但每個人依然需要「我們」的關係連結,才能找到生活的完整感。既然如此,人們該如何重建自我與群體的聯繫?或許,劇場提供了一種解答。

寫一首成功鎮的山海戀歌 ——專訪海光走讀主理人 鍾慧君:當創作成為地方再生的契機
鍾慧君用音樂與文學,深耕臺東成功鎮,透過 5 張專輯與書寫,細緻記錄家鄉的文化脈絡,以長達 12 年的時間,為這座小鎮編織充滿溫度的文化敘事。

請回答 2002!陳水宏 ╳ 變當:Z 世代設計團隊的靈魂拷問——怎樣的大人讓你覺得很酷、想認識?
請回答 2002!2024 年的應屆畢業生,生於 2002 年。身為 Z 世代的他們,關注自我、愛好自由、渴望表達,而他們又是怎麼看設計、做設計?

首位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臺灣作家!專訪楊双子:在雙生情誼裡孵化的女性「純愛」故事
做為首位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臺灣作家,楊双子盼以百合創作,建立更多女性主體性,並延續妹妹遺志,以女性切角書寫臺灣複雜、衝突的歷史。

由獨立刊物中誕生的社群意識:日本《到道東(.doto)》以凝聚在地出發,想望道東未來
出版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擾動地方」的過程——北海道刊物《到道東》透過群眾募集,促成了道東社群意識的誕生,展現地方編輯的極致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