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魂聚落專欄】從體會休息的 3 個階段,到成為專門「設計」休息的工作者
「Wellness 靈魂聚落」創辦人 Aida 透過三階段的休息,體會到唯有全然接受、找到自己的方式,才能將休息融入生活,為心靈創造真正的空間與自由。

【詹偉雄專欄】休息,一定要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嗎?談休息與工作的現代意義
現代人對於「休息」的定義和特質是什麼?創業家、創意工作者,抑或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休息會是同樣的方式嗎?本篇詹偉雄將談談休息與工作的關係與演變。

徵展早鳥限時開跑!2025 DesignBIZ Fest 9 月開展,設計如何真誠回應未來,創造新商業視野
2025 DesignBIZ Fest 主題展會 9.26-9.28 登場,徵展早鳥開跑,即刻報名,讓設計觀點轉化為品牌實戰力!

獻給所有用盡全力的你:《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新出刊!「好好休息」的使用說明書
給親愛的用盡全力生活的我們:即便不這麼努力,不為了任何進步而僅僅享受遊戲的樂趣,那也是可以的——為忙碌的生活喊聲暫停,設計一場屬於自己的休息吧。

【DesignBIZ 專欄觀點】泡の企劃:泡麵裡的品牌學與日本商品設計力/林唯哲
一碗泡麵,為何能成為打動全球消費者的商品?日本如何以企劃整合風味、圖像與文化,將日常轉化為市場價值?

用品牌說城市故事!專訪曼谷選物店 Neighbourmart 幕後策展人:以設計重新定義「曼谷伴手禮」
Neighbourmart 在今年(2025)曼谷設計週首度公開亮相,除了是一場曼谷日常文化的策展,更是吸引各年齡層參觀選購的常駐選物店!

【DesignBIZ 專欄觀點】品牌溝通的盲點:當社群環境裂變,訊息傳遞該如何進化?/劉又瑄
社群裂變加速,廣告紅利消退,品牌如何突破資訊盲點?AI 可優化溝通,但關鍵在於找準受眾關心的事。從 HOW 回到 WHY,才能打造真正有效的品牌策略!

【DesignBIZ 專欄觀點】設計獎的幕後:走進 2024 世界建築節評審室/邱柏文 Johnny Chiu
「設計獎總帶著一絲神秘感——究竟是誰決定得獎者?幕後又發生了什麼?而更根本的問題是:得獎真的重要嗎?」——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分享設計獎幕後故事與觀點

川普 2.0 啟動!白宮換上全新識別 Logo:設計中藏有哪些暗示,又與拜登時期有何不同?
伴隨川普 2 度上任美國總統,白宮也換上了全新的識別 Logo,究竟設計中藏有哪些值得留意的暗示訊息,新款 Logo 又與拜登時期有哪些不同之處?

讓設計為品牌創造超乎想像的價值 — 從設計開始驅動的新商業
Shopping Design 設計新商業年會首場展會講座以「設計能量的驅動」為主題,邀請林唯哲、吳庭安、鄭凱中分享設計賦能之道。

紐約復古地鐵翻新引發爭議!改用簡約、冷調設計,究竟什麼才是「最理想的」地鐵座椅?
引人熱議的簡約紐約地鐵新設計,被反對者認為展示當地創意能量的衰微,但真是如此嗎?這樣的設計思路改變有什麼巧思和考量呢?

Walmart 花百萬美元微調 Logo,卻引發熱議!字體加粗、藍色調深——微妙改版究竟有什麼意義?
美國知名量販店沃爾瑪花百萬美元微調 Logo,卻引發熱議!字體加粗、藍色調深,看似小改變背後暗藏數位化野心,設計師讚是「日常品牌的強大進化」!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需求到成果:與品牌設計公司高效合作的三大關鍵心法/李宜軒
設計師李宜軒整理品牌設計成功法則,以三大關鍵:明確需求、穩定決策、有效溝通,分享如何破解品牌設計困境!

想像一個無車的街區!舊金山 Mission Rock 打造行人優先街景,讓人們在街道上玩耍、休憩、放空
巨人隊與鐵獅門合作打造 28 英畝行人優先社區。三大創意公共裝置登場,從攀爬石山到蜿蜒城市餐桌,讓街道成為靈感萌發的互動空間!

食物也可以被設計嗎?專訪 UOVO Food Design Studio:以設計探索餐盤外的浩瀚宇宙!
「食物設計」究竟是什麼?在連「食物」都能夠被設計的今日,它如何與人們的生活、與永續的未來展開一連串的倡議與對話?

顛覆銀行贈禮印象,以自然香氛結合簡約美感!專訪國泰世華品牌設計團隊,拓鑿無形的銀行美學
今年,國泰世華銀行獲得兩項國際設計大獎肯定,在大眾印象裡較固守傳統的金融業中,鑿下一道別創新格的大門,以簡潔而精準的設計貫穿服務,打造獨特的銀行美學。

回應自然的無限可能!浩漢產品設計全新企劃:以仿生轉譯自然豐沛,獻給生活的美好巧思:FFFILO
操刀全臺第一台紅點設計獎機車的NOVA DESIGN浩漢產品設計,將於2025年推出全新品牌FFFILO,年末發表經典設計回顧,本篇帶你一覽精彩之作。

【賴佳韋專欄】一張從土地長出來的專輯是什麼樣子?用近乎「純手工」的精神打造裝幀
疫情後,與土地久別重逢,裝幀設計師賴佳韋重新審視自己與土地的關係,感受生活的脈動,試著將設計的角色往後放,使土地自己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