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教科書,看一個社會:《世界最美教科書展》策展人周育如、美感細胞陳慕天對談

2018/07/12
Stanley Kuo / 採訪・文字整理
從一本教科書,看一個社會:《世界最美教科書展》策展人周育如、美感細胞陳慕天對談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美感」的重點不是「美」,而是「感」!

我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美感、經驗還是計劃?因為最近登場的《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而一起合作的水越設計和美感細胞,各自以其經驗資源細膩呈現「美感 X 教育」的最大可能性,透過小小的展,窺見大大的未來,借鏡更清楚的輪廓,也在反思的路徑種下更深刻的思考點。今天我們和水越設計談美感,不如說談教育邏輯的美,和美感細胞聊設計,不如說是聊孩子視野的未來。周育如作為展覽的主人,這次與協力夥伴陳慕天特別和我們交換了想法、信念以及一個夏日午后,都是獻給從前的小孩、未來的大人。

現在的台灣教育其實有很多火花......

水越設計_美感細胞對談_周書羽攝影.jpg
目前正於松菸台灣設計館展出的「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現場。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SD : 這一次策展工作對你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周育如(以下簡稱周):我和慕天是這次策展認識的,我們邀請十幾個創新教育團隊一起參展,長期推動教科書再造計畫的美感細胞就是其中一員,另外也有像雜學校等手做、木工團隊。台灣有非常多教育創新團隊,這當中有體制內也有體制外的,他們在做創新教育一版,今年要邁入第二季了。我特別想要提的是在體制內的推動者,他們在權責範圍內不斷勇於嘗試改變,例如讓學生有權利去開自己要開的課程,雖然反對聲音也不少,但時代已經不同,學生的需要也不一樣,現在的台灣教育其實有很多火花。

陳慕天(以下簡稱陳):對,就是因為教育太重要了!這也是我們做美感教科書的原因。我們的論述一直都是「如何可以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美好的事情」。我們先從國語開始,因為它是閱讀時間最長的一科,接著是英、數、自、社。最近我們完成了美感聯絡簿,聯絡簿是孩子「第一本自己寫的書」,希望拉出他們創作和表現的可能性,我們和聶永真、顏伯駿兩位設計師合作,經過與學校老師不斷的溝通來回修正,最後國中聯絡簿確定會由新北市政府發行,使用率將會覆蓋新北市的所有國中。

周:傳統聯絡簿有一個地方我一直很不理解,就是老師為什麼要把幫我的聯絡簿打分數?打勾、打上甲乙丙丁、用勾紅線圈點,我很不喜歡這種給孩子的回饋方式,有種連溝通都要被評價的感覺。

陳:沒錯!我們也試圖打破這件事,特別在聶永真老師設計的國小聯絡簿裡試著在突破這些框架,除了制式的填寫欄目,也有像「今天心情如何?」這樣的題目,或在格子設計上破格,除了文字書寫,也能畫畫,用這樣的方式傳遞鼓勵跳脫框架的觀念,而不是只在規則裡面想像。設計師也就是一個策展人,會帶給孩子強烈的風格印象,讓孩子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生活感」。

 

從教科書出發,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思維

 
SD : 為什麼這次展覽的副標是「從日本看見」?在觀念、邏輯、做法上有什麼我們可以學的地方?

周:從美感教科書到最美教科書展,對我來說就是分享好東西的價值。長久以來我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很少去看別人怎麼樣去架構、如何思考,藉由觀看我們也許可以獲得更多,包括怎麼去教育下一代、去影響整個未來。國家教育是大家認為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從教科書出發,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思維,這是這次策展最有趣的地方:它雖然是書展,卻是帶著使命感的書展。雖然這次的副標是「從日本看見」,但其實對我來說「多樣性」很重要,所謂的先進、進步,並不存在單一的樣貌,進步也不等於把舊的去掉,進步應該是多元的,從不同的面向去刺激保守的思維,讓它前進,並且與各式各樣的思維並存,然後我們再一起來討論我們要的是什麼,可以怎麼做。我們要看的不只有日本,不過一次看一個國家可以把脈絡看得比較清楚,的確我們可以跟日本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但我們也有很多優點是日本沒有的,例如體制外的多元性。

水越設計_美感細胞對談_周書羽攝影.jpg
這次策展選擇「從日本看見」,考量是一次看一個國家的教科書可以把脈絡看得比較清楚。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水越設計_美感細胞對談_周書羽攝影.jpg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陳:我們也參考了很多日本的設計美感,原因是中文的排版上日文的脈絡比較近,像是馮宇、圖文不符兩個設計單位都從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圖書館找很多日本教科書,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把色盲、色弱的使用考慮進去,例如在畫重點時一般視力的人看起來剛好的顏色,對於色弱的人來講可能會不夠明顯,也有我們覺得很棒的東西,問了學校老師之後才發現與台灣教學的使用習慣有所不同,甚至也有立場相反的情形。教科書最難的地方在於他是給所有人用的,因此很難客製化,因此意見常有分歧,這時我們就需要審慎地去評估反饋,但偏實驗性質多一點點的原則,打破過去對教課書的限制跟想像,同時保留教育價值,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原則。每一次的設計之後我們都會跟老師收好幾百份的問卷回來,了解老師在用每一個章節,哪裡不對、哪裡不好,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好玩的現象,就是小朋友對於這個顏色的想像跟成人是不一樣的,我還記得我們那個時候一開始做低年級的課本的時候,為了閱讀比較舒適所以把飽和度這些都降低不要那麼鮮豔,結果小朋友一打開課本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本課本怎麼那麼暗(笑)。

 

在日本的教科書裡有很多設計有關的概念,是因為......

 
SD : 日本除了美感的進步以外,我們更需要留意什麼?

周:美感可以從一個色彩系統講到教育,但那就是一個更大的系統脈絡,這跟計畫、夢想的未來有關。舉個例子,在日本教育由首相直接主導,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議題,他們的期待是用這個思維來解決當前少子化、高齡化、地球暖化或是災難等重大議題,裡面包含幾個很重要的民眾需要具備的素養,比方說合力創作,共同協力,在他們的思考架構中,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歸政府管,公部門、民眾和企業是要互相合作的,NPO、居民、家長和企業都要共同負責,政府給的是一個管理機制,在有限的預算、稅金下做最好的判斷與利用。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在教科書裡面有很多設計有關的概念,像是計畫、流程、審查點,然後是行動、改善,形成一個循環,所有東西都是接替式的,一格一格慢慢爬上來,每次訂策略計畫的週期不是四年,而是十年、二十年,地區有政策計畫書,也就是目標的實現企劃書,裡面都用一個跨頁解決一件事情,這個系統脈絡跟他們小學的教科本、國中、高中的脈絡一模一樣,連寫法、方式都一樣。

例如「食育」這個題目,他們發展出平時跟災難兩套系統,在災難發生時如何依然讓人活得有尊嚴,是這個學門的重點。可以保存五年的水、三年的餅乾(在東京百貨公司買得到),災難時如何能吃到熱食,上廁所的時候怎麼去解決臭味的問題,這些都要在災難前提前準備,也整合到社會學教科書上,同樣是一跨頁解決一個問題。從一本教科書,可以看到一個社會,我想舉的就是這個例子。

 

美感教育,其實重點不在「美」......

 
SD : 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尤其是關於美感,你們覺得美感教育重點是教美感,還是教美感背後的事?

周:應該說美感必須要是環境,美感應該是一個信念。小朋友是怎麼樣開始去建立他的美感這件事情的?不應該只有美術課本是美的,而是應該是所有的東西都用不一樣的思維去思考,而且美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我的美可能是你的醜,這也是美感最難教的。所以「美感」的重點不是「美」,而是「感」,也就是你能不能培養出自己對美的感受、想法與觀點。如果你可以對美有感受,而且不是別人定義的,那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大學念的是法文系,我第一次探索色彩、探索所有的藝術家作品是在學校的圖書館,我們圖書館有非常多外文書,我一天可以抱二十幾本書回宿舍看,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現在做的是設計,那是因為興趣,想去做這件事情,所以努力培養對這件事情的興趣跟感受力,每一件事情其實也都是這樣,有感覺、有感受才能做好它。

水越設計_美感細胞對談_周書羽攝影.jpg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美感」的重點不是「美」,而是「感」,也就是你能不能培養出自己對美的感受、想法與觀點。如果你可以對美有感受,而且不是別人定義的,那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周育如

 
陳:很多人有問過我們你要怎麼樣定義美,事實上我們並不是要純粹地去定義「美」這件事情,與其你告訴孩子什麼是美,不如透過不同風格的課本激起他們對美的熱情。例如很多小女生會喜歡花、鳥的插畫,並且開始用類似風格開始在旁邊創作,小男生看到機器人線稿的時候會很熱血很開心,我們並不是覺得現在的課本醜,而是美感視野過度狹隘,教科書應該要能在任何可能的時候燃起孩子對美的想像,因此有一天他會學會尊重每一種美的可能性,學會尊重別人,到最後學會自信,會勇敢選擇他所喜歡的,因為他已經看過很多。

周:這就像日本教育有一個主軸叫做「世界中的日本」,簡單說就是找出「自我定位」,為了要了解「世界中的日本」,就必須先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天我們一直在說台灣,卻不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我們要如何去定位自己的獨特?怎麼去定義自己的美感標準?如果你夠了解世界,你就會能夠說出台灣獨特的地方,我們有什麼是別人所沒有的。日本研究音樂,會不斷去認識國外的樂器,對比日本有什麼樂器,國際音樂家做了什麼,日本的音樂家做了什麼,他們是這樣研究世界的。我們再看日本商業上的厲害之處,也是同樣邏輯,例如他想做cheese,他就去研究法國所有的cheese,然後回過頭來想,日本需要怎樣不同的cheese,才能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然後就端出這樣的cheese來。

水越設計_美感細胞對談_周書羽攝影 (6).jpg
周書羽 / © Shopping Design

我們並不是覺得現在的課本醜,而是美感視野過度狹隘,教科書應該要能在任何可能的時候燃起孩子對美的想像,因此有一天他會學會尊重每一種美的可能性,學會尊重別人,到最後學會自信,會勇敢選擇他所喜歡的。——陳慕天

 

大膽一點,提出我們需要的美學教育吧!

 
SD : 你們覺得美感價值與生活的交叉點可能發生在什麼地方?

陳:其實很多大學生是因為課堂要報告,所以去學簡報,然後開始了解一些基本的設計概念,「推動這世界前進的都不是理想,是利益。」這句話還很有道理,雖然有大多數的家長可能在工作或生活上永遠和「美感的實用」這件事非常斷裂,但他們必須認知到美感對他的小孩的未來將會非常重要。過去我們比較依賴文字,而當不管包裝、影像等各種視覺形式充斥在生活裡的時候,美就自然而然成為你的必修課,包括你在公司要用簡報,包括你走在路上你需要看的指示牌,「美感」可能跟國語、英文能力一樣重要。課本改造計畫是我們第一個開始,接著我們今年也會開始討論教室佈置,老師的投影片等等元素,之後也許更擴大到整個教室空間,從教科書到更全面性的包圍。

周:英國曾經做過教室裡視覺、空調、溫度等因素的實驗,發現學習環境可以影響學習效果的差異值高達 25% 以上,一個老師如果把簡報設計得好看,一個教學空間的環境舒適,學生們學習的效率就會提升,這都是關於美的重要性很清楚的認知。現在是所謂教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大膽提出我們需要的美學教育,我們真的需要在一些思維上面改變,而且我們要真的身體力行,反映在我們的環境裡,反映在我們的教室裡,反映在我們的生活裡。

陳:教育的形式很多,沒有絕對的對錯,需要探討的是小孩跟成人還是有一段差距,在他成長過程中生理跟心理跟成人就是不一樣,因應這個不同,還是應該要針對他生理跟心理的成長過程去設計,有些跟我們比較貼近,有些跟他們比較貼近,但絕對不能不考慮他們,因為他們還是最主要的使用者。

周:最後我想要分享東三水街新富市場的「市場小學計劃」的一個案例,這個菜市場已經快要 90 歲了,環境有點彆扭、髒亂,菜販們臉上沒有表情。我們去問市場裡面的人,「如果這個菜市場不再有小孩進來,15年後這裡會變怎樣?」不到三分鐘他們就得出結論:小孩的參與很重要。小孩子來了家長也會來,市場裡會繼續有新面孔,因此他們必須作出一些改變。原本破破爛爛、隨意亂擺的菜攤開始每天多花一小時去改善環境,兩個月後攤位前還多了一台空氣清淨機。當他開始改變的時候,對面也把燈打得更明亮,另外一邊也開始花錢做佈置,接著開始有幾家店開始提供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去參觀製麵的過程,然後請小朋友試吃,他們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小朋友吃完麵的表情,那是一種很大的滿足。

我常說美是一種催化劑,當所有人都在一個低落的情況,大家只會低頭看自己,可是當有人點了一盞燈,大家就會開始看到周圍,看到別人的好,正向的循環就動起來了。可能我還是有些比較文學的理想性,類似大家說的浪漫吧,就像一首詩寫在牆上,我會覺得那一道牆跟以前是不一樣的。我總覺得人有生命不是機器,生活不只是勞勞碌碌地在做事,不只是餵飽自己,而是找到讓我們覺得明天會更美好的那件事吧!
 

周育如 agua
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自詡為社會設計與環境設計師,以設計創造價值為信念,在生活中實踐。1994成立水越設計(AGUA Design),團隊每天至少大笑一小時,是瘋狂有趣同時善盡社會責任的團隊。2006開始都市酵母(City Yeast)長期計畫,推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生活環境。著有《都市酵母1-3》、《殺時間百樣考》、《都市色彩巨集》以及近50本都市創意設計研究出版。

陳慕天
交大機械系畢業,有一顆熱愛想東想西的腦袋,堅信每件事情都有改變的可能,大學時參加YEF計畫參訪歐洲,經由世界角度觀看台灣後,種下了心中要讓台灣更美好的種子。2014年成立的美感細胞(Aestheticell)團隊,為共同發起人之一,推動台灣教科書改造計劃,透過孩子閱讀量最高的讀物,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將多元美學帶到孩子面前,是年輕世代改變台灣社會的紙本革命。

 

本文摘自《Shopping Design》2018年7月號「給孩子的生活設計」Part1 探索,如何對孩子說一個道理?如何說一個孩子的道理?我們不僅邀請周育如、陳慕天對談,雜誌中還有兩位已為人父近 20 年的創意人:田中央建築師黃聲遠與社會觀察家詹偉雄的重磅對談——「談孩子之前,我們都該練習成為成熟的大人」,千萬別錯過!

【DesignBIZ 專欄觀點】「影響力管理」教你如何開創設計新商業/劉維公

【DesignBIZ 專欄觀點】「影響力管理」教你如何開創設計新商業/劉維公
圖片來源/Shopping Design、pinterest
分享
收藏
從品牌管理到影響力管理,分別的核心工作為何?趨勢學者劉維公分享 7 大關鍵差異,看 2025 年設計趨勢核心發展指標。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46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經營品牌,可以帶來龐大的獲利機會。這句話是許多企業經營者所信奉的金科玉律。

根據全球最大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凱度洞察(Knatar)所公布的 2024 年最具價值全球品牌百強排行榜(Kantar BrandZ 2024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s)報告,全球 100 大品牌價值總金額高達 8.3 兆美元。這份報告特別強調,從投資角度來看,品牌是最好的標的物。

全球100大品牌價值總金額高達8.3兆美元。排名第1名的Apple品牌價值超過1兆美元。 圖片來源/Kantar BrandZ 2024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

2006 年是凱度洞察全球品牌百強排行榜首次發表的年份。以這一年為基準,該顧問公司指出,如果當時人們投資 100 元美金在全球百強排行榜上的品牌,他們在 2024 年可以獲得的投資報酬是 500 元美金。相對的,投資人將錢放在 MSCI 世界指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World Index)股票,可以得到的報酬是 249 美元;投資標準普爾 500 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股票,則是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412 美元。兩種股票市場的投資報酬率皆比不上品牌的投資效益。

然而,這種讚揚品牌商業價值的主流論點,近年來在國際間,出現許多反思甚至批判的意見。為本專欄所寫的第 1 篇文章《你的品牌值得被在乎嗎?》,內容介紹的就是這股商業營運的新思維與案例,以多元的視角(例如社會行動、族群共融、永續發展等)去評判品牌經營的成就。

攝影:李盈靜 © Shopping Design

在 2024 年設計新商業年會(DesignBIZ Fest)趨勢論壇的演講上,我以英國飲料品牌 Innocent 的「更美好,而不是更獨特」(Better, not different)經營模式為例子,鼓勵台灣設計師們以影響力設計(impact design),加入全球新商業的發展趨勢。

1998年3位創辦人花了500英鎊買水果,賣掉1,000瓶果昔果汁。如今,Innocent的2022年營收高達4.261億英鎊,售出的蔬菜水果產品總數為13億份。「更美好,而不是更獨特」(Better, not different)是Innocent的創業商模。 圖片來源/pinterest

長期以來,設計師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一項重責大任,亦即「為企業創造品牌價值」。1980 年代以來的品牌浪潮,設計師在其中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然而,品牌企業在獲取豐厚利潤的同時,這浪潮所造成的棘手問題,例如地球生態危機、貧富差距擴大、心理健康惡化等後果,卻為這個世界帶來巨大損失的災難。

我非常喜歡知名作家 Naomi Klein 在其經典作品《No Logo》書中的一句話:「商標化是氣球經濟:膨脹的速度快得驚人,但裡面只是一團熱空氣」。《No Logo》出版於 1999 年。25 年過後,Klein 對品牌經營所提出的 3 大批判,也就是 No Space(品牌霸佔公共生活空間)、No Choice(品牌操縱消費者選擇)、No Jobs(品牌剝削勞動力價值),其論點至今仍是鏗鏘有力。

《No Logo》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100萬冊。《時代》雜誌評為自1923年來非小說類百大書籍之ㄧ。 圖片來源/pinterest

品牌管理到影響力管理的 7 大典範轉變

該是時候,設計師把手上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的相關書籍丟到一旁,好好去認識創新的、另類的商業經營模式:影響力管理(Impact Management)。我們可以在許多 B 型企業,例如 Patagonia、Ben & Jerry、Innocent、The Big Issue、Natura & Co.等,看到這個商模的成功案例。切記,影響力管理不只適用於 B 型企業,而是任何由使命感所驅動的事業單位。

吸收影響力管理的學說與作法,對台灣設計師相當重要。這觀念可以讓我們打破對社會企業或 B 型企業的刻板印象。雖然使命感經濟在國外越來越興盛,但在台灣,只要一提到這方面相關的企業,不少人常常會很直觀地覺得,它們不具備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它們需要政府扶持才能存活、它們的商業利潤低不值得投資等。

影響力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將企業的影響力作為,打造成為一套可運行的商業經營模式。在成功的使命感事業案例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創新的管理思維與做法都是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影響力管理不是品牌管理的進階版本,它也不是繼內容行銷之後新的品牌行銷手法。本質上,品牌管理與影響力管理是兩種不同的典範:

  • 品牌管理用創意將企業理念寫成動人文案標題,影響力管理則是積極將企業承諾寫成影響力報告書(impact report)

  • 品牌管理追求心靈佔有率、美學佔有率的競爭優勢,影響力管理則是強調為地球、為未來世代的責任感

  • 品牌管理需要擬定刺激購物行為的行銷策略,影響力管理需要規劃號召公益行動的倡議策略(advocacy strategy)

  • 品牌管理致力於研發如何滿足顧客的客製化需求,影響力管理則是致力於研發如何鼓勵顧客參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改革

  • 品牌管理的獲利主要是靠消費體驗,影響力管理的營收是來自於消費者從事有意義的任務(engage)

  • 品牌管理訴求消費者的慾望與生活風格,影響力管理關心地球的生存與生態再生(regeneration)

  • 品牌管理必須訂定市場成長率與股東獲利的年度目標,影響力管理將地球價值的損益放在年度財務報表上

影響力管理所著重的事業發展目標與管理策略不同於品牌管理。它對品牌效益的極大化沒有興趣,它在意的是如何達成使命感的願景。對影響力管理的認識不夠,是台灣設計新商業無法蓬勃發展的一大阻礙。我們習慣以品牌為管理的基本單位,而不曉得如何去管理影響力。

品牌管理之外的管理學,是設計師 2025 年的新功課。典範轉移正在興起,我稱之為影響力轉向的設計趨勢。跳脫品牌管理,將會是你發展設計新商業的第一步。

影響力管理所著重的事業發展目標與管理策略不同於品牌管理。它對品牌效益的極大化沒有興趣,它在意的是如何達成使命感的願景。在2024年12月9日舉辦的好事事業論壇向外界介紹影響力管理的概念學說與國內外案例。 圖片來源/劉維公
Vol.152
Vol.152 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

我們相信,未來能撼動人心的必定是——超越當代興奮劑的愉悅、隱隱地勾動同感的淚水,以及創造時代共鳴的敘事,這些方能使人類在這個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團結起來。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