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刻出栩栩如生的美!須田悅弘的微型裝置藝術,讓不起眼的裂縫也能開出美麗花朵

2020/03/03
Caspar
木頭刻出栩栩如生的美!須田悅弘的微型裝置藝術,讓不起眼的裂縫也能開出美麗花朵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日本藝術家須田悅弘打造「微型裝置藝術」,用木頭刻出栩栩如真的牽牛花、玫瑰花、紫羅蘭!

牆上或窗邊,長出一朵花或一株草,若不注意,便錯過,這是日本藝術家須田悅弘(Yoshihiro Suda)打造的裝置藝術,很美也很真實。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03.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細看,才發現這些栩栩如真的植物,原來是經過上色後的木頭雕塑。雖然被刻意擺放在不顯眼的角落,卻讓人在不經意發現的同時,因為預料外的驚喜,而想再往前靠近一探究竟。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12.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09.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19.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生長於日本富士山山腳下的山梨縣,須田悅弘的創作靈感源於小時身邊的田野風光。從常見的玫瑰花、牽牛花、紫羅蘭到不知名的雜草,在他的巧手下,每一株植物木雕塑的姿態與細節都鮮活逼真。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20.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02.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13.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除了雕塑本身,須田悅弘對於展示的空間也有所要求。他認為,「不起眼」也是觀賞的一部份。於是,這些植物大多被他巧妙安放在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角落——牆壁裂縫、窗框邊緣、磁磚間隙等。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16.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15.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Yoshihiro Suda_木雕植物_01.jpg
圖片來源/Yoshihiro Suda

近期,他的作品將於東京 The Ginza Space 展出,展期即日起至 3 月 22 日。若你喜歡他的作品,也可於 Artsy 購入。

しきのいろ 志村ふくみ・洋子×須田悦弘
展期:2020 年 1 月 24 日至 3 月 22 日
時間:11:00 - 19:00
地點:The Ginza Space
地址:東京都中央區銀座 5-9-15 104-0061 銀座 Seigetsudo 大樓 B2F
官網:https://www.company.theginza.co.jp/space/exhibition/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當 AI 與 NoCode 工具進入設計流程,Vibe Coding 讓設計師得以用感覺主導網站氛圍,走進創作自主的新時代。

專欄人物介紹
版塊設計 Block Studio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自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即成立版塊設計。深耕設計領域逾十年,密切關注國內外網站趨勢,並梳理成自身觀點賦予新的定義與規範,持續透過作品、社群媒體與大眾互動,引領台灣網站動態特效領域發展及數位設計產業。曾任金點概念設計獎評審委員、台灣數十間大專院校設計系所評審及商業演講講者;擅長網站動態特效、介面設計、品牌識別、3D 動畫等多元設計,經典作品曾獲國內外設計獎肯定,涵括德國設計獎、AWWWARDS、臺灣金點設計獎,作品代表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線上簡介、可不可熟成紅茶、總統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為什麼設計師越來越在意「氛圍」?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一打開網站,還沒讀到內容,心裡就浮現出「這個品牌感覺不錯」的直覺。這種「氛圍感」早已取代過去單純講求資訊架構或設計美感的網頁標準。當畫面樣式與字型選擇都日趨一致,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往往是明確強烈的視覺、互動的節奏、物件進場的方式,或某段滾動時的情緒節點。當網站加入動態特效時,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與色彩,而是靠網站整體的體感來說話,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故事,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設計師從「做出好看的畫面」轉向「如何讓畫面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出現」。這代表一種創作觀念的轉向,數位設計師不再只是靜態排版者,而是網站節奏的導演,是數位情緒的建構者。

「網站不是頁面,而是一種氛圍體驗,一種能讓人記得的感覺。」

金色三麥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與感性設計的交會點

當設計師希望掌控節奏與氛圍,卻又不擅長撰寫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為關鍵解方。近年國際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視覺化的編輯介面,讓設計師可以透過拖曳、參數設定,就能完成切版、動態、互動等程度。這類工具更可以讓設計師「不用碰程式」也能參與網站的體感建構。這樣的進展讓設計師從單純設計稿,開始介入到頁面開發建構、動態節奏安排、特效互動選擇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術,而是讓設計師「腦中的感覺可以被製作出來」。這也是我開設 Webflow 動態網頁線上課程 的初衷,希望能將這種「設計師也能掌控互動」的創作模式,變成可複製的學習流程,讓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主導網站的氛圍節奏。

而當這些工具已經讓設計師能夠做出基礎的氛圍調性,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更複雜的互動效果與邏輯,設計師還能掌控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動態元件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Vibe Coding : 以「感覺」為中心的程式創作

這時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場的時候了!

程式設計過往被視為工具,但現在進入了「感受導向」的創作階段。Vibe Coding 並不是一種語法,也不是某個技術框架,而是一種新的創作邏輯。設計師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把「我想要圖片會根據滑鼠游標位置移動」這種「情境描述」轉換為具體可執行的語法片段。

指標性的 AI 工具眾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長使用 Claude.ai 來協助我設計製作,因為 Claude 除了寫作能力強以外,它也非常擅長撰寫程式。只要透過 Vibe Coding 這種自然語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應我完整程式語法 Demo,且還能夠下載。我將這些動態互動程式放入進 Webflow,接著調整更多動態細節、版型…等,改變了原本「設計想法完整 → 工程師實現」的線性工作流程,讓一場設計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

MCP 與 AI 協作:從語法到設計流程的共創

Vibe Coding 的真正潛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協定,成為你的共同編輯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過程中,語法生成的體驗非常直覺,但仍需我手動將語法放入 Webflow,調整節奏、控制觸發條件。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 AI 能讀懂我現在正在設計的畫面、理解元素的層級關係與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動判斷應該套用哪些語法、在哪裡出現?

這正是 MCP 正在實現的方向。它是一種讓 AI 能夠「看懂上下文」的開放協定。當 AI 能讀取設計工具中的元件架構、頁面狀態,甚至使用者體驗流程圖,它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而能主動協助設計決策與技術實作。從「生成語法」到「理解脈絡並協作建構」,是 Vibe Coding 未來真正強大的潛力點,設計師將成為節奏與氛圍的導演,而 AI 會成為可溝通、能理解場景的協作編輯夥伴,讓「感覺、氛圍」也可以系統性建構。

claude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不是終點,而是感性創作的起點

過去,NoCode 常被視為降低技術門檻的解法,但當它結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讓設計師得以參與「感覺控制」,就像是一場感性覺醒,讓設計師從平面走向時間軸,從畫面走向氛圍,從設計者成為敘事導演。

我們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我們需要會「調整 Vibe」。這股新趨勢是一種設計角色的進化,讓這個時代持續檢視領域中各種角色的邊界與可能性。

Vol.152
Vol.152 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

我們相信,未來能撼動人心的必定是——超越當代興奮劑的愉悅、隱隱地勾動同感的淚水,以及創造時代共鳴的敘事,這些方能使人類在這個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團結起來。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