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新展《場域・啟發—隈研吾展》,集結模型、照片、戶外裝置,解析大師 4 個靈感關鍵字

忠泰美術館新展《場域・啟發—隈研吾展》,集結模型、照片、戶外裝置,解析大師 4 個靈感關鍵字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分享
收藏
追蹤
隈研吾一直是我們最熟悉且關注的日本建築師之一,東京奧運主場館便是由其設計,將在 2026 年完工的台中巨蛋,也是他與台灣建築師合作進行的項目。

這樣一位作品遍及 20 多個國家、又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國際建築師,與忠泰美術館合作策劃了《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即將在本週六(7/24)開展。從隈研吾體現在建築作品中的 4 個靈感關鍵字,貫穿展出的十來件案例模型,並可一窺隈研吾平時搜集靈感的照片牆。隈研吾更為本展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從展出的 11 件實驗模型中,可見隈研吾在材質、結構、技藝等方面的探索。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靈光乍現」區,展出隈研吾以手機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與自述影片,呈現隈研吾如何與場域溝通,並探索創作的腦內風暴。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創作靈感受場域啟發,4 個主題貫穿展出作品

「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自言建築總是誕生於「以五感與場所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隈研吾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建築形態,讓建築扮演起適合該場域的角色。

透過這次展覽可以看見他的設計創作如何受到「場域」所帶來的啟發,並從隈研吾創作歸納使用的「孔洞」、「傾斜」、「粒子」、「時間」4 個主題,連結起靈感和場域之間的關係。

建築透過「孔洞」、「傾斜」,連結人與環境

隈研吾認為,建築不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位於蘇格蘭的「V&A 博物館丹地分館」,隈研吾取法當地的海崖景觀,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並在建築中央開出水平貫穿的巨大孔洞,連接城市主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Ross Fraser McLean

而座落於菲律賓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展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隈研吾結合當地原有風景、以及史前時代居住在洞窟的記憶,建造出融入地方自然人文的建築。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位於早稻田大學內的村上春樹圖書館,隈研吾在大學舊建物上鑿出一條隧道,將新舊建築交融,讓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有如村上春樹作品中,總在日常場景裡悄悄設立通往作者世界觀的隧道。上述 3 件建築作品,皆是以孔洞的靈感概念出發。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而在 2020 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中,隈研吾則利用傾斜的設計,在室外連結建築物與周邊地景;在室內則串連不同功能的空間,既保持各自獨立性也能無縫銜接。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在建築中成為穿梭時空的「時間」旅人

有趣的是,隈研吾將鮮少被討論的「時間」,納入建築靈感的泉源之一。丹麥「安徒生博物館」便是以此為題,以作者安徒生的故居為中心,利用當地尋常可見的綠樹籬,隔出各自對應的安徒生故事時空。以庭園形態取代建築形態的博物館,引領到訪者穿梭其中,感受與體驗時間的流轉。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積沙成塔的「粒子」實驗,啟發建築的可能性

存在於場所中的小石粒、枝葉、塵埃等,就如同場所的「粒子」,它們構成了整個場所;而建築中的小型場館(Pavilion)就如同粒子般,能夠利用其組合的實驗性,創造有趣的結構。對隈研吾來說,建造大型建築場館固然具有挑戰性與成就感,但他也十分注重執行小尺度場館時帶來的嘗試與刺激。

「粒子」的靈感也體現在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 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中,隈研吾從森林獲得靈感,採用日本古法、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設計 60 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的木製建築。雖為建築卻有家具的溫潤與輕盈感,以及獨特的光影表現。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Daici Ano

戶外裝置「摺箱」,靈感來自日本茶室與傳統摺紙文化

這次台灣個展,隈研吾特地創作一件全新戶外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靈感來自日本戰國時代,常進行重要對話或談判的移動茶室;結構汲取日本傳統摺紙(Origami)文化,將板狀構片與鉸鏈組合成可摺疊的面體,並用灰色榻榻米作為平台通風口的襯墊,穿過薄纖紙灑入的自然光,打造這座承繼日本傳統建築概念的靜謐茶室。隈研吾也期盼,能將「摺箱」延伸作為人際溝通的庇護之所,提供人們紛擾時代中的一方淨土。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本展為忠泰美術館「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之一,作為忠泰美術館長期的藝術實踐計畫,「Off」意味著離開既定場域,從制度中解放,探索自由創新的實驗可能。這次的展出也離開美術館空間,落腳在「明日聚落」一樓空間及戶外公共場域。

忠泰美術館 2021 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展期:7/24(六)~9/12(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明日聚落(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65巷9號1樓)
免費參觀,須先至官網預約
詳細資訊: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3101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時間|2021/7/24(六)~2021/9/12(日) 地點|明日聚落(忠泰美術館旁)
追蹤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製造到銷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設計?/韓世國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製造到銷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設計?/韓世國
圖片來源/韓世國
分享
收藏
現階段永續產品與我們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因此好的永續產品設計顯得更為重要。但身為設計師該從何切入?又該如何發展?才能真正形成永續?

專欄人物介紹
韓世國/點睛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以推廣台灣設計邁向全球為職志。近年專注永續設計議題,並確實導入量產化。2003年成立點睛設計,主要服務項目為視覺設計與產品設計,以可回收塑膠和零塑膠為設計主軸,持續與有心提倡永續的企業合作。

近年來,環境永續性和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了潮流話題。似乎每個人都自詡為環保專家或永續達人。整體社會對友善環境的重視無疑是一件好事,但何謂真正的永續?設計師在這方面賦有哪些永續責任?未來永續設計又將呈現出哪些發展趨勢?在專欄中將說明我的觀點與想法。

專注於永續產品設計工作大約八年的時間,專長在永續產品設計與量產,希望以設計師的觀點與力量,讓世界更美好。永續產品設計作法因人而異,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與主題,一直以來我認為以下兩點是正確的永續設計做法:

運用可回收或已回收塑膠材料製作產品。
運用不含塑膠的材質製作產品。

這兩個大方向是針對材料的思維考量,還必須考慮系統性、方便性、易理解的特質。當然這一切也是架構在產品設計的基礎,比如人因工程、CMF 設計、使用者體驗等議題。另外能夠在市場普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層面。近年 ESG 與 SDGS 浪潮襲來,許多設計也冠上永續的頭銜,但是滿足市場性或系統建構性的永續商品卻屈指可數。

「永續設計真的等於昂貴嗎?」
「永續是為了讓產品賣更好的價錢,還是讓世界更美好?」

當然任何的事情都有先後次序,我們必須要先理解市場要的產品是什麼,這樣的永續設計是否可以帶來影響力。不是為做而做,消耗了一堆不必要的資源,沒有帶來實際的市場影響力,反而讓大眾更加困惑。我們應該要確實理解,而不是用既有的自我經驗,去衡量全部的價值。我們應該要不斷學習,設計師是事物與世界溝通的窗口,時常與專家、學者、工廠端求教,讓自己能夠在基礎理論上更紮實,更能夠轉譯成好的設計。永續產品設計是更全面的思維架構過程,考慮的範疇比一般的設計專案複雜,也是充滿樂趣與挑戰的地方。

歐洲是永續設計的發源地,點睛設計也計畫在 2025 年於荷蘭鹿特丹成立分公司,將台灣永續設計的能量轉化至國際市場。今年我們參加了荷蘭設計師週,感受到台灣在歐洲必定會有具影響力的市場,也期待未來與歐洲品牌合作,結合台灣工業設計與量產的能量,開創更多可能。

循環設計的美學實踐:回收玩具與永續材料探索

在永續設計的潮流中,露露椅(Tabouret Cannelé)以運用創新的廢棄玩具回收材質與獨特的外型成為焦點。回收玩具再製系統主要跟「台灣玩具圖書館」合作,其色彩繽紛、輕便堆疊的設計,讓露露椅既適合孩童使用,也能作為多功能收納。不僅是一張可愛的椅凳,更是一堂生動的環保課程,教導小朋友「永續可以很有趣」。在造型功能上,我們也推出了珊瑚椅和串串樂等產品;也與聯合利華、利樂包等國際品牌合作,讓每個材質都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在日常生活中延續價值。

永續材料的探索:透過不同材料的實驗,展現了回收塑膠的無限可能。
永續材料的探索:透過不同材料的實驗,展現了回收塑膠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韓世國

廢棄建築材料新生:廢棄磚瓦建材循環再加工

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於 1955 年,將博物館整建工程拆卸之大理石暨瓦片重新賦予新的價值功能,為了慶祝建館 70 週年,設計製作一系列的商品。這些退役的材料不僅是過去建築的見證,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延續舊建材進行再利用,並推廣永續發展的理念。商品設計中結合史博館館藏臺灣藝術家作品的圖像,賦予這些大理石和瓦片新的價值和功能。除了代表臺灣藝術的精華,亦能喚起觀眾對博物館及其收藏的深厚情感。透過不同的廢棄材料實驗:建築磚瓦破碎注漿再製、瓷土釉藥與廢棄瓦粉結合、廢棄大理石重新整理加工,以臺灣製造的精神,完成三款不同的產品設計。

建築磚瓦破碎注漿再製
建築磚瓦破碎注漿再製 圖片來源/韓世國
廢棄大理石重新整理加工
廢棄大理石重新整理加工 圖片來源/韓世國

自然韻律:竹纖維的低碳選擇

竹纖維是一種取於自然、回歸自然的環保材料。若產品以天然竹纖維製作,可實現零塑膠添加與低碳製造,全程不含化學殘留,產品若具有顏色是採用 FDA 認證無毒性色粉,確保使用安全與健康。竹子以其快速生長與天然抗菌特性成為聯合國認定的綠色材料,從生長到製成品的過程中幾乎不需農藥,低碳且永續。天然竹纖維在自然環境下能快速分解,或透過焚燒不產生有害氣體,完美詮釋了從自然到自然的設計理念。

以天然竹纖維製作,零塑膠添加、低碳製造的生活器皿
以天然竹纖維製作,零塑膠添加、低碳製造的生活器皿 圖片來源/韓世國

資源轉化:回收紙纖維的創意應用

回收紙材為設計師及企業提供了低碳生活的另一個解答。以回收紙製成的包裝,進一步結合紙漿與鳳梨纖維等廢棄植物纖維,不僅輕量耐用,還具備溫潤的視覺質感。這類紙模結構能輕鬆進入後續回收系統,被分解後再次轉化為新產品,真正實現循環設計,同時還能兼作家中的裝飾或收納盒,提供更多元的使用可能,延續了材料的生命週期。

回收紙纖維的創意應用
回收紙纖維的創意應用 圖片來源/韓世國

永續設計的未來藍圖

將不同永續材料特性融入設計,不僅延續了資源的價值,更為永續設計提供了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回收塑膠的循環再生、竹纖維的自然循環,還是紙纖維的創意應用,每一種材料都能透過設計巧思,向消費者傳遞環保理念,讓產品不僅是一件實用品,更是一座橋樑,連結了設計、美學與永續未來的可能性。

READ MORE

延伸閱讀

Vol.152
Vol.152 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

我們相信,未來能撼動人心的必定是——超越當代興奮劑的愉悅、隱隱地勾動同感的淚水,以及創造時代共鳴的敘事,這些方能使人類在這個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團結起來。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