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位作品遍及 20 多個國家、又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國際建築師,與忠泰美術館合作策劃了《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即將在本週六(7/24)開展。從隈研吾體現在建築作品中的 4 個靈感關鍵字,貫穿展出的十來件案例模型,並可一窺隈研吾平時搜集靈感的照片牆。隈研吾更為本展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
創作靈感受場域啟發,4 個主題貫穿展出作品
「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自言建築總是誕生於「以五感與場所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隈研吾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建築形態,讓建築扮演起適合該場域的角色。
透過這次展覽可以看見他的設計創作如何受到「場域」所帶來的啟發,並從隈研吾創作歸納使用的「孔洞」、「傾斜」、「粒子」、「時間」4 個主題,連結起靈感和場域之間的關係。
建築透過「孔洞」、「傾斜」,連結人與環境
隈研吾認為,建築不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位於蘇格蘭的「V&A 博物館丹地分館」,隈研吾取法當地的海崖景觀,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並在建築中央開出水平貫穿的巨大孔洞,連接城市主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
而座落於菲律賓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展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隈研吾結合當地原有風景、以及史前時代居住在洞窟的記憶,建造出融入地方自然人文的建築。
位於早稻田大學內的村上春樹圖書館,隈研吾在大學舊建物上鑿出一條隧道,將新舊建築交融,讓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有如村上春樹作品中,總在日常場景裡悄悄設立通往作者世界觀的隧道。上述 3 件建築作品,皆是以孔洞的靈感概念出發。
而在 2020 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中,隈研吾則利用傾斜的設計,在室外連結建築物與周邊地景;在室內則串連不同功能的空間,既保持各自獨立性也能無縫銜接。
在建築中成為穿梭時空的「時間」旅人
有趣的是,隈研吾將鮮少被討論的「時間」,納入建築靈感的泉源之一。丹麥「安徒生博物館」便是以此為題,以作者安徒生的故居為中心,利用當地尋常可見的綠樹籬,隔出各自對應的安徒生故事時空。以庭園形態取代建築形態的博物館,引領到訪者穿梭其中,感受與體驗時間的流轉。
積沙成塔的「粒子」實驗,啟發建築的可能性
存在於場所中的小石粒、枝葉、塵埃等,就如同場所的「粒子」,它們構成了整個場所;而建築中的小型場館(Pavilion)就如同粒子般,能夠利用其組合的實驗性,創造有趣的結構。對隈研吾來說,建造大型建築場館固然具有挑戰性與成就感,但他也十分注重執行小尺度場館時帶來的嘗試與刺激。
「粒子」的靈感也體現在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 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中,隈研吾從森林獲得靈感,採用日本古法、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設計 60 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的木製建築。雖為建築卻有家具的溫潤與輕盈感,以及獨特的光影表現。
戶外裝置「摺箱」,靈感來自日本茶室與傳統摺紙文化
這次台灣個展,隈研吾特地創作一件全新戶外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靈感來自日本戰國時代,常進行重要對話或談判的移動茶室;結構汲取日本傳統摺紙(Origami)文化,將板狀構片與鉸鏈組合成可摺疊的面體,並用灰色榻榻米作為平台通風口的襯墊,穿過薄纖紙灑入的自然光,打造這座承繼日本傳統建築概念的靜謐茶室。隈研吾也期盼,能將「摺箱」延伸作為人際溝通的庇護之所,提供人們紛擾時代中的一方淨土。
本展為忠泰美術館「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之一,作為忠泰美術館長期的藝術實踐計畫,「Off」意味著離開既定場域,從制度中解放,探索自由創新的實驗可能。這次的展出也離開美術館空間,落腳在「明日聚落」一樓空間及戶外公共場域。
忠泰美術館 2021 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展期:7/24(六)~9/12(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明日聚落(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65巷9號1樓)
免費參觀,須先至官網預約
詳細資訊: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