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做設計:設計師馮宇的理性與感性

2022/12/28
Shopping Design
「忘我」做設計:設計師馮宇的理性與感性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曾爲無數風格不盡相同的品牌操刀設計,「IF OFFICE」負責人馮宇總能打造出令人亮眼的作品,引起消費者共感、為客戶傳遞恰如其分的品牌印象與價值。

和設計師馮宇見面時,很難不被他身上的反差感吸引。一朵別在胸前的小花,或是腳上的襪子,平衡了會面時半正式的服裝,甚至透露出一股萌感。造型上小小的離經叛道,是他對小細節注重的巧思,也是他隱身設計作品背後,難得展現的「自我」。

在商業設計領域裡,馮宇從不強勢高調地以作品宣示自己的美感,無論是《PPAPER》、永心鳳茶、美感教科書、 Let’s Cafe 或匠吐司,不盡相同的作品風格出自同一雙手——不見馮宇的標誌或痕跡、完美隱身於品牌後,卻總能打造出令人亮眼的設計,而這正是他巧妙拿捏、精密計算的理性與感性。

MSI_馮宇_01
馮宇對小細節注重的巧思,是他隱身設計作品背後展現的「自我」。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先「忘我」,再用理性做感性的設計

馮宇成長於他口中「廣告大師輩出」的 1980 年代,最初的創作渴望是被廣告業啟發。大學進入中原商業設計系,剛開始因為只想做廣告而滿心沮喪,卻因為一堂文字編排的字法課,發現設計不輸給廣告的有趣之處。

畢業後馮宇先後進入設計公司、滾石唱片,擔任過《PPAPER》雜誌藝術總監,再到自己創業成立 IF OFFICE,從單純的設計師轉變為公司領導人,一路走來目光不再只看著設計——市場概念、管理溝通、企劃邏輯、領導團隊,拓展出他對設計新的理解。

「從前只是設計師,在意做出的東西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現在要看的是整個大局,不只是好不好看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協助到客戶,達到更多共鳴。」身份的轉變讓他學習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品牌如何看市場,而消費者又怎麼看產品。「設計是具有『目的性』的,」他強調,「每個案子都有它的任務,要從達成任務去思考,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將作品當成表現美感的舞台——必須要『忘我』。」

MSI_馮宇_02
創業成立 IF OFFICE 後,從單純的設計師轉變為公司領導人的馮宇,目光不再只看著設計,而是市場概念、管理溝通、企劃邏輯、領導團隊等,拓展出他對設計新的理解。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以替孩子設計的美感教科書來說,「書是給小朋友看的,選書的人是老師,所以必須思考老師的教學習慣,還要考量有各種觀點的家長,同時符合教育部規範,像是配圖裡性別平權、男女人數要一樣,穿著打扮不要落入刻板印象。」馮宇解釋,「一切都要以真正使用這本書的人出發,他們理解事情的方法可能和自己不同,我的個性與偏好就必須脫鉤,不能把自己私下對美感的追求投射進設計,要保持距離,這樣才會容易引起受眾共鳴。」

從使用者立場出發,設計出感性上會引起共鳴的作品,背後卻是經過精密、理性的計算。「一個歌手可能形象很感性,一張專輯可能有很多首很感性的歌,但專輯的銷售好,卻是團隊每個角色共同成就的,其中也包含實際的業務推廣與市場考量。幾乎各個產業的運作都必須經過縝密規劃,去和現實面、和市場搏鬥,設計產業更是如此。」

撥開一般人對設計創作的浪漫迷思,馮宇更直白地點明,「大至設計的『目標』,小至呈現出的每個顏色、元素,都必須精準思考,因為這是一個商業結構,每步要很清楚地去達到大眾對『理想生活』的感性投射。」

MSI_馮宇_03
從使用者立場出發,設計出感性上會引起共鳴的作品,背後卻是經過精密、理性的計算。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設計的迷人之處 v.s 一個迷人的設計

將理性與感性視為設計戰術,讓馮宇不糾結在純粹的美感追求。細看包含唱片設計、書籍裝幀、產品包裝、品牌視覺的作品,馮宇的風格相當多元,因為美感對他而言只是設計很表淺的價值。

「在那背後存在更多深層的東西。『迷人』不一定是最美、最好看,就像一個藝人明星,她/他不一定最帥、最美,但卻因為有一股『魅力』而讓人喜歡。而設計師就要找出其中的『魅力』——不是視覺,而是品牌與商品的本質與價值。」

以合作多年的全家便利商店來說,馮宇在 Let’s Cafe 的設計上,將目光聚焦在尋找什麼是「國民咖啡」。「便利商店買咖啡的人各式各樣、形形色色,早上、中午、晚上、半夜的客群都不同,上班族、學生、主婦、運將司機都有。而我們要讓這些人看到都會覺得『這是我的咖啡』,不能有距離感,必須是一看便能理解的簡單設計。」

MSI_馮宇_04
馮宇在 Let’s Cafe 的設計上強調,「國民咖啡」不能有距離感,必須是一看便能理解的簡單設計。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另一個例子是打破便利商店原本毫無存在感的商品——「匠吐司」。「當時我們以單一『匠』命名,對全家來說是很大膽的決定。我們極力說服,推出後市場反應很好,搶眼地建立出具標誌性的符號。」「匠吐司」的發想過程,有個溫暖的小插曲。馮宇在自己常去的便利商店,觀察到一對母子每天早上也都會出現,在店裡挑選早餐後坐著吃。「我當時就想,這對母子每天固定出現在這裡,小孩心中有著這段和媽媽一起在便利商店吃早餐的回憶。孩子長大後,在便利商店裡看到同樣的麵包吐司,想起這就是小時候和媽媽一起吃的味道,也許他替自己的孩子準備早餐時,也會選擇同樣的商品——這就變成一個味道與記憶的傳承。想想就覺得原來做一個吐司麵包的設計,責任是這麼龐大。」

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可以乘載回憶、情感與生活習慣,馮宇感性地說:「這就不再只是商品與識別,我們所做的也不只是設計。這些長期的陪伴,會讓品牌變成許多台灣人的共同經驗或回憶,而對我來說這就是設計迷人的地方,也讓我覺得自己盡到了責任。」

他接著補充,「像這樣用設計展現恰如其分的品牌印象與價值,讓大家知道你是誰、你哪裡好,容易被大眾記得,甚至培養出回購率。就像很多偉大的大眾品牌,LOGO 都簡單易懂,最好的設計是看不到它『被設計』的地方,卻會下意識選擇它,使用一輩子。不去特意強調實驗性或文青感,卻能讓消費者一看就理解,這才是真正難得。」

MSI_馮宇_05
馮宇用設計展現恰如其分的品牌印象與價值,不去特意強調美感和風格,卻能讓消費者一看就理解,這才是真正難得。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最信賴的工作夥伴

對馮宇來說,設計充滿挑戰之處在於「不能重複」,「每個案子都要歸零,同一招不能再用。」他將腦袋的多元留給創意發想,在操作執行上則講求穩定與效率——能跟上多變腦袋的 MSI Creator Z17,是他最信賴的工作夥伴。

「生活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用筆電,它是重要的工作夥伴,也是個很信賴的老朋友,有它在安定感就來了。因此筆電的穩定度、容易上手,對我來說就很重要。」搭配Intel® Core™ i9 處理器、GeForce RTX™ 3080 Ti 筆記型電腦GPU,Creator Z17 的高效能更讓馮宇毫無挑惕,「這對我們做 2D 跑圖根本大材小用,非常順暢穩定。」

MSI_馮宇_06
搭配Intel® Core™ i9 處理器、GeForce RTX™ 3080 Ti 筆記型電腦GPU,Creator Z17 的高效能讓馮宇毫無挑惕。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馮宇對色彩精準度的要求也相當高,「以往使用的筆電都會被螢幕的顯色欺騙,印刷卻不如預期。」而 Creator Z17 以True Pixel顯示技術的打造 QHD+超高畫質面板,符合100% DCI-P3色域範圍,加上獨家 True Color 技術的色彩校正,並符合Calman顯色標準認證程序,能達到 Delta E<2 的極度準確數值,「這樣的色彩精準度,對設計師來說就是鬆了一大口氣。」

MSI_馮宇_07
馮宇對色彩精準度的要求相當高,而 Creator Z17 螢幕的超高畫質與極致精準色彩,對他來說就是鬆了一大口氣。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另一個讓他驚豔的亮點,是堪稱黃金比例的 16:10 螢幕比例設計,「我常常要開很多個軟體,以前用 13 吋必須外接螢幕,作圖比較吃力,還必須同時和客戶溝通聯繫、開會等等,視窗就越開越多、越來越小。我覺得這個比例做到很極致,如果螢幕再大一點,可能整體重量會過重,但這個尺寸抓得很精準,幾乎是無法再調動了。」毫無壓迫感的螢幕比例,釋放被壓縮的視窗,讓設計師在使用多個軟體時,擁有更寬廣全面的視界。

MSI_馮宇_08
毫無壓迫感的螢幕比例,也是讓馮宇驚豔的亮點。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此外,Creator Z17 為設計師打造的小細節也讓馮宇倍感貼心。「我喜歡鍵盤的反饋手感,IO 連接埠的配置也根本沒得挑!有時客戶給我們資料是用 USB 或記憶卡,這樣完整的連接埠非常方便隨時存取資料。最讓我欣賞的還有觸控筆和簡報筆多功能合一的 MSI Pen,讓我重拾數位觸控筆的習慣,除了直接在螢幕上繪圖、書寫與點選,開會還能使用遠端遙控功能進行簡報操作,非常直覺。讓手在工作時跟得上腦袋的速度,不被手的操作限制,可以快速展現想法。」

MSI_馮宇_09
最讓馮宇欣賞的 MSI Pen,讓他重拾數位觸控筆的習慣,除了直接在螢幕上繪圖,開會還能進行簡報,非常直覺。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它的重量感也很不錯,重心在前端,就像真的筆。發想創意時,有手感的東西還是必須很考究的。」邊把玩著筆,馮宇繼續邊笑說邊說,「就連收納這隻筆的地方我都覺得很用心。MSI Pen 能夠以磁吸的方式收納在筆電左邊——我一開始還猜不透,使用後才理解因為大部分人是右撇子,將右邊空出留給滑鼠使用——這樣無論用滑鼠或 MSI Pen,工作都會很流暢。」

MSI_馮宇_10
MSI Pen 讓創作者不被手的操作限制,快速展現想法。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身為設計師,我理解 Creator Z17 在硬體上的每個設計,這些規劃都有其道理存在。畢竟筆電是自己工作時的小天地、決勝的戰場,它的每個小細節都讓人很『就手』,充滿巧思。」這些替使用者充分考量的設計與配置,讓馮宇相當滿意,「加上整體典雅、耐看,一種剛剛好的低調乾淨感,不會讓人有審美疲勞,」他笑道,「這也許不是一台性感的筆電,但卻是一台恰如其分、功能強大、非常適合創作者的筆電。」

MSI_馮宇_11
馮宇笑道:「這也許不是一台性感的筆電,但卻是一台恰如其分、功能強大、非常適合創作者的筆電。」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Creator Z17創作者筆電
https://tw.msi.com/Content-Creation/Creator-Z17-A12UX

採訪・撰文/Alice Chan

【DesignBIZ 專欄觀點】泡の企劃:泡麵裡的品牌學與日本商品設計力/林唯哲

【DesignBIZ 專欄觀點】泡の企劃:泡麵裡的品牌學與日本商品設計力/林唯哲
圖片來源/林唯哲
分享
收藏
一碗泡麵,為何能成為打動全球消費者的商品?日本如何以企劃整合風味、圖像與文化,將日常轉化為市場價值?

專欄人物介紹
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於東京 GK Design 設計任職。2016年於東京創辦了 NIBUNNO 創意旅店、選選研設計及 EP 印刷等品牌,目前擔任選選研設計總監,提供品牌整合規劃、展覽策劃、 視覺設計等服務。以設計源自人本為理念,長期推廣設計思考、設計經營,也分享對設計的觀察和研究。

日本的觀光潮從疫情後至今持續高峰,托日幣匯率的福,除了看到都會笑的換匯數字,還有台灣近年貴到詫異的觀光現象之賜。但長年受到台灣及全世界愛戴的日本,到底怎麼辦到的?這個議題要深談的話要說到日本強大吸引力背後的民族性,不是講行銷還是創意了,而是「品牌」的本質。糟糕,不能再偏題。言歸正傳,這次就從日本日常的觀察,來看日本的商業企劃力是怎麼推出大家愛不釋手、甚至是不惜花錢出國也要買到吃到的商品。

熱銷品項觀察——「泡麵」成文化縮影

從親朋好友就能得知大家來日本都在買什麼,會發現哪類品項特別受到關注。比如說藥妝、生活雜貨、再來多是跟吃的有關,其一是泡麵。身邊很少有人不喜歡日本泡麵,除了真的是不斷進化的包裝設計外,商品企劃力我個人覺得是傲於世界之最呀!這次就來用實際的案例來讓大家理解,日本泡麵企劃的奧義。

泡麵市場發展得早,大家也聽說過日本泡麵開創者是台灣人,不過這次要討論的是如何「企劃一碗泡麵」。我們從市面上能看到平均每個月都有至少 5 款以上新的泡麵推出,各位想一下這樣的數量長期累積下來是相當驚人,因為市場的競爭力大,所以企劃、設計等創意產業才會如此的蓬勃……哎呀又偏題了。

長期觀察發現,主要多是這幾個企劃類別:
1. 知名的拉麵店泡麵化
2. 國際主題
3. 紀念包裝的企劃
4. 特殊或創意吃法

今天就以兩個有趣的例子來分享。

「凄麵」系列:打造一碗有地圖的拉麵

首先是 ヤマダイ 公司的「凄麵 (sugomen)」系列。「凄麵」系列已經在市場上已有二十多年,它的出現不只是為了行銷商品而已,而是品牌經營。「凄麵」的品牌訴求是「再現如現煮般的美味」,講求麵體的口感及製成,並以不同地區的特色拉麵為主題開發商品線,例如博多知名的是豚骨、札幌知名的是味增、橫濱知名的是豚骨家系等,目前共有 28 種口味。泡麵有了各自流派,彼此都有不少擁護者,而裡面也有兩款是以「台灣」為主題的口味。

「凄麵」除了麵體本身的講求外,也多與地區的工廠合作調味包的製造,更道地地把該地區的味道應用到商品裡。如果能全部收集起來,就能不用特別到那個地方也能吃得到當地拉麵的強大企劃,是不是讓人很心動呢?而你會想說這終究只是泡麵啊,吃起來還是泡麵吧!「凄」這個字在日語是「厲害」的意思,正如其名這真的很厲害,因為他們將麵的口感及口味在泡完的狀態下,吃起來的感覺就如同真正在吃一碗拉麵一樣,這就是對品牌承諾的兌現。

圖片來源/林唯哲

我們可以從這個組合商品裡面看到他集合了六款不同地區的泡麵,口味各自不同外,圖像的設計也反應了該地區的氛圍,有的氣勢強悍、有的是親民的風格,就像寶可夢一樣每款泡麵都是一種角色。此外也將開發過程中的故事記載在商品裡,強化「凄麵」的品牌力,讓人對其有更大的信任感和喜愛,難怪能在市場上屹立不搖。

特殊吃法泡麵:吃的不是創新,是參與感

另一個是特殊吃法企劃的泡麵。這個類別的企劃雖然較少,不過每當有這類的商品出來時,都會掀起市場上一陣熱意。比如說前陣子就推出一款標榜「世界上最麻煩的泡法」的一款泡麵,或是這款冷麵。大家多知道日本是一個喜歡吃冷食的國家,特別是夏季。泡麵終究要用熱水泡開,或許很難想像會有冷麵的吃法,而泡麵名牌之一的「ラ王」就將冷麵給泡麵化。

圖片來源/林唯哲

這款泡麵的推出時間是在 2024 年炎熱的夏季,是適合吃冷麵的時期。泡麵的企劃跟隨適合的時節非常重要,包裝設計上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冰涼的夏季感,明確的訊息設計讓人單看包裝就感到清涼爽口。而它的泡製方法很特別(麻煩),除了泡開後將水濾掉外,還要用冷水清洗,並且用冰塊冰鎮等。不過就因為特殊的泡法,反而讓消費者體驗了製作冷麵的過程,進而讓你覺得「自己做的這碗麵真好吃啊!」

Vol.153
Vol.153 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

4 個步驟 ╳ 12 種休息的設計,展開自我修復的 20+ 練習——獻給所有用盡全力的你。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