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亮相!改造自 35 年文化中心,結合宮廷與現代設計,2023 年 3 月開展

「基隆美術館」亮相!改造自 35 年文化中心,結合宮廷與現代設計,2023 年 3 月開展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分享
收藏
「基隆美術館」改造自歷時 35 年的文化中心,結合宮廷與現代設計,於明年 3 月正式開館!開幕新展〈未記持〉集結國內外藝術家,一同回顧與展望歷史。

基隆又一新據點!「基隆美術館」前身為日治時期 1903 年興建的「基隆公會堂」,後於 1985 年建為「基隆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全臺首座文化中心,直到去年基隆市政府重新翻修這棟落成迄今超過 35 年的建築,並轉型為現代化的美術館空間,將於 2023 年 3 月正式開館;開幕展覽也邀請到水谷藝術與林宏璋老師合作策展〈未記持〉(bē-kì-tit),集結 23 位臺灣與國外藝術家作品,邀請大家一同踏入這棟全新的藝術基地。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建築設計,結合古典宮廷與現代化元素

作為基隆最大型藝文展覽空間的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提到,分兩階段完工的基隆文化中心,未來將以「基隆表演藝術中心」與「基隆美術館」劃分各自專業藝文領域,基隆表演藝術中心於今年 10 月全新啟用後,檔期與好評不斷,提供基隆市民一個更為舒適且完善的場域,也讓文化藝術工作者能擁有專業的表演藝術場地。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則是以專業美術館的展場規格,將已使用 35 年的基隆文化中心 1 至 3 樓,重新規劃成專業展場,除了保留國內文化中心唯二的宮廷式階梯,也將 1 樓打通讓動線更流暢,4 至 7 樓迴廊將整建為新的休憩空間。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從這次官方搶先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到,不僅保留了古典宮燈,更融合現代專業展場空間,承繼過往作為全臺首座文化中心的風範,邁向現代化的美術館空間,讓這座基隆藝術場館煥然一新。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籌備 2 年,明年 3 月開幕新展〈未記持〉

而籌備長達 2 年的開幕新展,邀請到水谷藝術和策展人林宏璋合作策展,以「未記持」(台語發音:bē-kì-tit)為題策劃,集結 23 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形式橫跨空間裝置、錄像、行為、攝影……等等,透過藝術家針對基隆在地田野調查研究之創作,發展兼顧公共性與非均質化的歷史書寫方法,探討歷史、記憶與未來間的關係,如展題之諧音,回顧與展望歷史,將在嶄新開放的基隆美術館,揭示臺灣當代藝術之歷史轉向。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亮相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不妨就在明年春年花開之際,一起到訪基隆美術館,來場建築空間和藝文展覽的薰陶,感受基隆城市與歷史的魅力。

基隆美術館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 181 號
時間:週一休館,週二~週五 9:00~17:00,週末 9:00~20:00
基隆市文化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KLCCABTW

【DesignBIZ 專欄觀點】品牌溝通的盲點:當社群環境裂變,訊息傳遞該如何進化?/劉又瑄

【DesignBIZ 專欄觀點】品牌溝通的盲點:當社群環境裂變,訊息傳遞該如何進化?/劉又瑄
圖片來源/劉又瑄
分享
收藏
社群裂變加速,廣告紅利消退,品牌如何突破資訊盲點?AI 可優化溝通,但關鍵在於找準受眾關心的事。從 HOW 回到 WHY,才能打造真正有效的品牌策略!

專欄人物介紹
劉又瑄(叉叉)Yu Hsuan Liu,RE:LAB 資訊設計顧問公司 創辦人&幕後黑衣人、OOOPEN Lab 超開放實驗室 創辦人&遊戲管理員。偶爾在《台灣發生什麼數》《島民集合》擔任島懶員。曾任即學即用的資訊表達課主要講師。

RE:LAB 已經走過了 14 年。這 14 年來,廣告紅利迅速消退,社群環境不斷裂變,品牌數量持續增長,AI 更是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在這場搶奪注意力的戰爭中,資訊溝通的形式與手法層出不窮。然而,儘管環境變化劇烈,品牌找上 RE:LAB 想解決的問題卻從未改變。

這些問題主要圍繞兩個核心:

  • ➊「我的資訊很重要,但很無聊,如何吸引目標受眾?」
  • ➋「我的資訊很複雜,如何讓目標受眾簡單理解?」
    󠀠
    這些問題表面上是在尋找溝通技巧,但更深層的問題其實是:「為什麼受眾需要了解這些資訊?對他們而言有什麼價值?」

品牌溝通的盲點:只問「HOW」,卻忽略「WHY」

大多數品牌希望「做品牌溝通」,但實際執行時卻淪為「單向灌輸」。這導致他們在面對資訊設計問題時,急於尋找「怎麼做」(HOW),卻忽略了「為什麼這樣做」(WHY)。

例如,中國信託希望向年輕人溝通「提前為退休理財」的重要性。許多品牌的直覺做法可能是:

  • ⊹ 設計一系列資訊圖表,說明複利效應如何影響退休金
  • ⊹ 用社群貼文提醒大家「越早存錢,未來越輕鬆」

󠀠
但問題是,這些資訊即使再清楚、再美觀,年輕人不關心「退休」,他們甚至無法想像退休後的生活。

所以,我們轉換了問題的核心:

年輕人在意什麼?
他們如何想像自己的未來?
什麼樣的話題能夠引發他們的興趣?
󠀠
於是,我們策劃了一個專案——「100 種老後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RE:LAB

我們訪談各領域的 KOL,探討他們心目中的「老後」生活樣貌,讓「退休」這個概念轉變為「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這不僅讓年輕人產生共鳴,也自然地帶出了「如果想過這樣的生活,你該如何準備財務?」這個話題。

圖片來源/RE:LAB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關鍵點:品牌要有效傳遞資訊,關鍵在於找到「受眾關心的事物」與「品牌想傳遞的訊息」之間的連結點。 企劃和資訊設計的手法只是輔助,重點在於「切入點」的選擇。


AI 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嗎?

如今,AI 已經能夠輔助資訊設計,例如整理內容、生成圖表、甚至撰寫文案。但 AI 無法替品牌決定:「什麼是受眾真正關心的話題?」

AI 能夠協助我們探索不同的溝通方向,但如果沒有先釐清品牌價值、目標受眾的關鍵需求,AI 也無法憑空提供最適合的答案。


如何從「HOW」回到「WHY」?品牌策略的兩個核心問題

當品牌希望進行有效的資訊設計,但又受限於既定的溝通框架時,可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為什麼要做這個品牌?」
⊹ 這個品牌相信的價值是什麼?
⊹ 目標受眾認同哪些價值觀?
⊹ 兩者的交集,就是企劃的機會點。

「這次企劃的目的?」
⊹ 是為了擴散品牌知名度,提高曝光量?
⊹ 還是希望提高轉換率,獲得具體的成效?

當品牌能夠明確回答這兩個問題,資訊設計就不只是「怎麼說」,而是「為什麼受眾要聽」。


用遊戲化互動,測試品牌與受眾的共鳴點

我們觀察到,許多品牌在轉型過程中,不僅面對資訊設計的挑戰,也需要進行小規模行銷測試,來驗證品牌價值是否能引起受眾共鳴。

因此,我們在 2023 年推出 OOOPEN Lab,一個無需寫程式就能製作互動測驗與小遊戲的平台,讓品牌透過遊戲化互動,快速測試「品牌價值 & 受眾共鳴點」。

圖片來源/RE:LAB

案例:新普利的「反差萌心理測驗」

新普利希望與年輕族群溝通「做自己」的品牌理念,並鼓勵大家「享受,不必忍受」。

在溝通策略上,我們發現年輕世代熱衷於討論「反差萌」,而這個話題同時具備高度的社交擴散性。因此,我們設計了一款心理測驗:「測測你是哪種反差萌?」

Simply 新普利夜酵素心理測驗 圖片來源/RE:LAB

⊹ 讓受眾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認識自己的真實樣貌和「社會求生挑戰」
⊹ 透過社群分享,「無門檻地分享自己的真實樣貌」與人產生連結
⊹ 自然引發討論,形成自主擴散

結果顯示,即使不投放廣告,這款測驗依然快速累積了大量自然流量,成功將品牌理念融入年輕族群的日常話題中。


資訊設計的關鍵,在於價值連結

無論科技如何變化,資訊設計的本質始終不變。品牌最重要的挑戰,不是如何運用更炫的技術,而是如何找到受眾真正關心的問題,並建立有效的價值連結。

品牌的溝通策略不該只是「單向輸出資訊」,而應該回到核心:「我們想傳遞的價值,對受眾來說,是否真的重要?」

當品牌能夠明確這個 WHY,就能跳脫社群裂變的環境、善用快速演進的設計工具,透過持續地溝通與受眾深化關係,進而真正提高心佔率。

Vol.152
Vol.152 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

我們相信,未來能撼動人心的必定是——超越當代興奮劑的愉悅、隱隱地勾動同感的淚水,以及創造時代共鳴的敘事,這些方能使人類在這個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團結起來。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