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間精準示範生活樣本的靈光雜貨店:專訪 Neighbour by LOUU 主理人陳小曼
識「食物」者為俊傑,陳小曼以建築設計背景出發,建構城市不同的味覺渠道,從保存食品牌LOUU到概念塑形的展演與活動,讓城市味道得以不斷翻新。

城市蛻變的造浪者——專訪 明日製作所 彭筱婷╳林宜佩╳洪宜玲
忠泰集團旗下的藝術企劃團隊《明日製作所》,將空間經營結合藝術實驗、商業場景、社區營造,在藝術耕耘的同時,思索實際可行的商業模式,也為城市帶來新的樣貌。

【葉珊專欄】阿姆斯特丹的困獸
葉珊賞析阿姆斯特丹ITA市立劇院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年度新作,改編自年輕布克獎得主、荷蘭小說家瑪麗克·盧卡斯· 里涅維德的小說《我親愛的寵兒》。

古都孕育的藝術群山——專訪 森山市集總策展人 謝文侃
南美二館於 2019 年落成後,無人問津,為了活化這棟「親人」的美術館,謝宅主理人謝小五於同年號召在地藝文人士,開始了森山市集的籌辦。

在每個脆弱時刻,我們自己造了家:專訪《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朱冠蓁
《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朱冠蓁,以策展形式開啟了對話與討論的空間,貧窮者身上的故事終於被妥善地訴說;而那些總是被忽視的議題,也因此有了被看見的機會。

盤式甜點店「栗林裏」以 fine dining 型態落腳大直:雙主廚打造日法混搭的台灣甜點百色
今年甫開幕的「栗林裏」甜點店,由雙主廚 Wise 與 Sylvia 組成,不同一般的甜點店,栗林裏以「盤式」為主軸,每份餐點皆由主廚在板前一一完成。

【鄭弘敬專欄】#004 蕭鴻——「所有場面都可以用他的燦笑帶過。」
這一次鄭弘敬以城市為背景,拍攝因外景工作認識的蕭鴻。擅長街拍的他將蕭鴻當下的狀態以德國製電影底片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人的台北,也彷長出不同氛圍的輪廓。

創生帶來地方新價值——翻閱嘉義小城,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再書寫:專訪平凡製作黃銘彰╳郭慧
近年每座城市透過「地方創生」重新梳理發展脈絡,形塑出各自的新樣貌,尤其看見嘉義不斷湧出新能量,對於創生一詞,一起聽平凡製作的黃銘彰與郭慧怎麼想。

10 年後再度合體!草間彌生與 LV 路易威登的經典之作與高端消費者的新輪廓
十年後再度受到矚目的經典聯名「草間彌生X路易威登」的第二波商品將在三月底登場,而高端消費族群年輕化、注重生活風格的社群新輪廓又怎樣影響 LV 的佈局?

【胡忻儀專欄】藝術策展人筆記:以人權為名的藝術季,翻開火燒島旅遊指南
胡忻儀回望 2021 年綠島人權藝術季,跟隨吳克威與蔡郁柔的參展作品「聖地:火燒島旅遊指南」重新思索在觀光與噤聲歷史之外,島嶼的日常面貌與本質。

台式美學的另一種可能?從一座花園看城市與人的關係:專訪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 ╳ 景觀設計師吳書原
植物景觀能看出一座城市的脈絡,而台北市立美術館就是這座城市的大花園,自從吳書原將野派美學植入北美館起,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成了一道不能不討論的題目。

專訪 cama café 合作藝術家 plantica 花道藝術家 木村貴史:每一次與花的相遇都是一期一會
木村貴史自小受學習草月流派的母親影響,對花藝有著獨特觀點,作品中有他對每一花、每一葉所賦予的情感,國際間邀約不斷的他,仍以初心面對生命與花的一期一會。

在千形萬態的陶裡,長出自己:專訪「默默工作室」陶藝創作者 MAY YU
默默的陶常反映著陶土最真實的質地與模樣,這與陶藝創作者 MAY 想探究的「本質」有關,透過陶土療癒、沈澱與學習,捏陶對他而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如果我們不理解在地,又如何為居民蓋房子?專訪「在地偏好」林思駿、張雅筑
在地偏好工作室以即將被拆除的屋宅、社區、老宅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新舊混雜、多樣性的習性空間,理解人與城市的真實關係,進而找到最自在的生活狀態。

從城市歷史裡長出來的閱讀空間:九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台南市中西區圖書館
前身為台南州會的台南市中西區圖書館,在 2022 年以嶄新的樣貌回歸城市,藉由歷史場域與圖書人文的結合,為老建築注入新的靈光與可能性。